有軌電車的發展歷程
1807年,英國啟用了首臺有軌車輛用于客運,該車是以馬匹拉動的,稱為公共馬車(Omnibus)。1881年,德國工程師馮.西門子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輛有軌電車。1887年,匈牙利的布達佩斯創立了首個電動電車系統。1888年,美國弗吉尼亞州的里士滿也開通了有軌電車。1899年,中國在清朝時期的北京首次出現了有軌電車,由德國西門子公司制造,連接郊區的馬家堡火車站與永定門。1904年,香港開通有軌電車,此后設有租界或成為通商口岸的各個中國城市相繼開通有軌電車,天津、上海先后于1906年、1908年開通。日本和俄國相繼在大連、哈爾濱、長春、沈陽、開通有軌電車線路。1924年,北京市內開通有軌電車。1956年-1958年,鞍山開通有軌電車。
隨著城市公共交通的發展和汽車車輛增多,從1950年代末開始,中國的大城市陸續拆除有軌電車線路,代之以無軌電車。2001年6月6日,鞍山有軌電車停運。到2006年,中國大陸的城市只剩下長春、大連仍保留部分線路有軌電車運營。2006年底,天津濱海新區開通了法國引進的膠輪導向電車Translohr,部分媒體和部分網絡也稱之為有軌電車,是中國大陸境內第一個使用膠輪導向電車的城市。2007年末,大連整合兩條有軌電車線路,實現貫通運行,目前為201路和202路有軌電車。2009年,上海浦東新區張江地區也開通了使用膠輪導向的有軌電車,上海成為中國大陸第2個使用膠輪導向電車的城市,但此種導向電車的導輪和軌道只起導向的作用,并不承擔行駛和承重的作用,并非真正意義上的有軌電車。2012年,沈陽市渾南新區和蘇州市高新區開工建設有軌電車,均采用100%低地板現代有軌電車。實際上,低地板有軌電車出現于1990年代,至于時髦的雙層有軌電車,目前世界上僅有3個地方還在運行,分別為香港(現存唯一全部采用雙層電車的電車系統)、英國黑池(Blackpool)和埃及亞歷山大港(Alexandria),成為該城市軌道交通的重要特征。
有軌電車的優點和缺點:
優點
1. 對于中型城市來說,有軌電車是實用廉宜的選擇。一公里有軌電車線所需的投資只是一公里地下鐵路的三分之一;
2. 無需在地下挖掘隧道,車站無需昂貴的環控設備,乘客乘降便利無需上下很長的距離;
3. 架空的單軌鐵路及輕便鐵路系統往往只能在特別的市區環境建造(如寬闊的大街),有軌電車一般毋需架空路軌;
4. 相較無軌電車,因為有軌道引導,駕駛操作較容易;
5. 相較其他路面交通工具,有軌電車更有效減少交通意外的比率;
6. 軌電車因為以電力推動關系,車輛不會排放廢氣,是一種無污染的環保交通工具。
缺點
1. 因要鋪設軌道(和接觸網),建設成本高于無軌電車(公共汽車),對小型城市來說財政負擔頗重;
2. 受軌道(和接觸網)限制,行駛靈活度不及無軌電車(公共汽車),且路軌占用路面,路面交通要為有軌電車改道,并讓出行車線;
3. 效率比地下鐵路低;
4. 有軌電車的速度一般較地下鐵慢,除非有軌電車行駛的大部分路段是專用的(主要行駛專用路段的有軌電車一般稱為輕便鐵路/現代輕軌鐵路);
5. 傳統有軌電車每小時每方向可載客約1萬人,現代有軌電車可達2~3萬,但地鐵每小時每方向載客可達10萬人以上;
6. 一旦其中一輛車發生意外,可能會造成全線癱瘓。
參考:維基百科
1條評論▼